Hi,大家好,這篇文章是我對史記-管晏列傳的心得。
如果要寫這篇文章心得的同學或朋友可以參考。
然後文章可以任意複製貼上。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多多訂閱和關注我😊😊😉😉😉😉😉😉😉
[書籍名稱]史記-管晏列傳
[原文網址]
[原文網址]
1.從〈管晏列傳〉一文中,司馬遷對於「管子」及「晏子」列傳之取材各有何特 色?從當中可以看出司馬遷在史筆背後,有哪些個人的情志寄託?
司馬遷以管子和鮑叔牙的真摯情感描寫出管子對於結交益友的作風,由文章所述:「管子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等等,凸顯了鮑叔牙對於管子家世背景和內心想法的深刻瞭解,進而在管子面對困難而倉皇逃跑時,鮑叔牙都不抱怨而體諒管子的做法,有句歐洲名言說:「真正的友誼的要素,在於體諒別人的小過失」,管子和鮑叔牙的有誼便是建立在互相包容的基礎上的。司馬遷以管子做了齊國的宰相後如何治理人民和對於他國與齊國之間的衝突如何化險為夷來凸顯管子的治國才幹,而管子所云:「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也強調出管子以圓融和諧的態度來對面對強權的壓迫。司馬遷對於晏子:「用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語及之,即危言;語不及之,即危行。」等晏子的話語,來表達晏子正直的政治操守和身為人臣尊重國君的態度,又以晏子解救越石父且晏子對於賢能的越石父的想法的聽從和晏子不輕視車伕而看重車伕知過能改的行為便將車伕舉荐為大夫的兩件事,寫出晏子不拘一格賞拔賢才的作風。
對於管子,司馬遷以歷史著名的「管鮑之交」為例加上治國才幹來鋪陳管子因勢利導的作風; 對於晏子,司馬遷以晏子對周邊小人物的提拔襯托出晏子的知人善任和見義勇為,然司馬遷時則用這二人的軼事來凸顯自己「知音難遇」的感慨。
2.司馬遷說管子善「因禍為福,轉敗為功」,從哪些事件可以看出管子的政治才幹?
如文章所提「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子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於周室。」,展現管子為了侍奉齊桓公且考量社稷的利益而攻打他國;又在「桓公實北征山戎,而管子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這件事中,管子利用機智的計謀,使燕國免於山戎的迫害威脅,也可使齊、燕二國的關係更加和諧;而「於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沬之約,管子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也凸顯管子身為齊相勸諫齊國國君不可犯了一件小事而失大信於諸侯的錯誤,更表現管子身為臣子盡到臣子該做的義務,這三件事都因管子的智慧而使齊國獲益處和齊國國君滿意而免齊國遭受迫害。
3.由「管晏列傳」一文,司馬遷對哪一人較為傾慕?為什麼?
我認為司馬遷對晏子較為傾慕且推從,一方面是因為司馬遷對管子的論述大部分圍繞在與鮑叔牙的情誼,二方面在對於管子在治理國家方面的論述也相對較晏子在治理國家方面的論述於來的精闢簡明,例如晏子曾「事齊靈公、莊公、景公」,而司馬遷對於管子只寫曾侍奉齊桓公和對於齊國的建樹,第三方面,《大學》: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所以治國須以修身養性為根本,治國具備多元大量的內涵智慧,而晏子在本文中在治國方面的紀載較管子來的多,所以晏子對於治國的事蹟是司馬遷所推從的。從這三方面來推斷,司馬遷對晏子較為傾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