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12, 2018

儒道佛人際智慧的比較

Hi,大家好,這篇文章是有關儒道佛人際智慧的比較
如果要寫這篇文章心得的同學或朋友可以參考。
然後文章可以任意複製貼上。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多多訂閱和關注我😊😊😉😉😉😉😉😉😉

大家希望我發文有關那些主題,或文章有錯誤,也可以在下方留言

宋孝宗曾云:「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佛家的「諸行無常」的看法說明了「人總是不斷因為慾望而辛苦地奔波,在滿足自己的慾望得過程中也陷入疲憊和沮喪的心境。」,這一看法闡釋為何出現上班族每日汲汲營營、政治人物為權力互相詆毀名譽或者是全球各國在軍事或者經濟實力上的競爭的現象。但佛家的另一看法「諸法無我」也道出「人生中的無常應不執著得應對,因為世間萬事萬物皆由緣與合所構成。因緣與合皆不是永恆不變的,所以世間萬事萬物並非常住不變的,所以對無法掌控的事物太過要求與過度奢望,常會讓人增加煩惱。」以「諸法無我」的角度看「諸行無常」的思想,讓人的心境突然豁然開朗也解開心中一直想達成目標的那道枷鎖,所以說: 「以佛治心。」
  道家有言: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為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人若能成為道家所說的有上善之人,那便能謙虛得向他人求教、沉靜的處於複雜的社會、仁慈的關愛需要被幫助的人民、以誠實的態度與人交往、成為成為君王或領導者統治人民時,能夠視民如親,並獲得老百姓的愛戴且能擅於發揮自己的才能。有上善之人如水般面對外在環境的千變萬化能隨機應變,能屈能伸,他以柔弱勝剛強,以致於不招致怨懟。所以達到具上善的境界能使人身體健康和保持清心寡慾的思緒。以道家的觀點能提升人外部身體的性能,所以曰: 「以道治身。」
儒家提倡: 「事君,能致其身。」「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這些想法體現出儒家對於治國的理念,如果大臣能如諸葛武侯般鞠躬盡瘁地侍奉國君。處在天下太平時,人能不改變追逐的目標;面臨亂世時,人能堅持操守且讓心中的正氣抵抗外在的壓迫和誘惑,又如文天祥曾云
:「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然儒家又提:「自作孽,不可活。」儒家認為人應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任,不可放縱私欲;國家也不可因大臣或官員相互鬥爭使國力衰退,進而讓他國有機會入侵領土,殘害國民。儒家思想不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也表現出憂國憂民,保家衛國的使命,所以說:「以儒治世。」
  對於孝道的見解,儒家的子夏曰:「事父母,竭其力。」;道家的老子解釋: 「六親不和,有孝慈。」;佛家的《佛説父母恩重難報經》說:「假使有人,左肩擔父,右肩擔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繞須彌山,經百千劫,血流沒踝,猶不能報父母深恩。」故儒家重視身體力行的實踐孝道和對父母盡心竭力的報恩和供養的態度;道家認為孝道的出現是因為親人失和的緣故。道家推崇清靜無為,孝道限制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故道家的理論中並不特別著墨於孝道。佛家認為人因知恩圖報    故、諸惡莫做。父母對子女恩重如山,對於父母的諄諄教誨身為子女者不可忤逆。實踐孝道並懷有一顆孝心是佛家格外重視得。由佛家流傳於後世的經典常詳細記載如何修行孝道和為何行孝的現象可看出佛家也是儒道佛三家之中最重視孝道者。

  吳兢《貞觀政要》:「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中並不是互相衝突且三者的理論皆博大精深,各有千秋。儒家、道家、佛家的言論共同點為「從善如流,重視生命,尊敬自然。」各取儒家、道家、佛家中的精華互補和融會貫通箇中真理,能讓人在生活中面對問題時能具有正確的判斷和靈活的解決方法,也能以不同的角度觀察問題如同在問題的圓心中看著問題本質,如同荀子《天論第十七篇》云:「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如天,若人不能理解便覺其艱深苦澀,若人能理解並善加運用不僅能在生活中如魚得水,也能讓心靈有所成長和頓悟。

No comments:

機械設計-機器手臂專案(Mechanical Design-Robot Arm project)(机械设计-机器手臂专案)

  Hi,大家好,這篇文章是對於機械設計-機器手臂專案截圖 。 需要 設計 機械 的同學或朋友可以參考。 然後文章可以任意複製貼上。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多多訂閱和關注我 😄😄😄😄😄 😊😊😉😉 Hi,大家好,这篇文章是对于机械设计-机器手臂专案截图。 需要设计机...